鉅大LARGE | 點擊量:1175次 | 2019年03月22日
日本信州大學采用鎂鹽電解質抑制鋰枝晶生長
日本信州大學(ShinshuUniversity)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抑制鋰-硫(Li-S)和鋰-空氣(Li-air)電池中鋰枝晶生長的方法。研究人員利用了最初襯底沉積(substrate-deposited)的鎂和隨后沉積的鋰之間發生的合金化反應,使用重質碳酸鎂(三氟甲磺酰基)酰胺[Mg(TFSA)2]作為電解質添加劑來抑制鋰枝晶的生長。該論文發表在RSC期刊PhysicalChemistryChemicalPhysics上。
鋰金屬是一種較為有前途的高能量密度電池負極材料,與傳統石墨(LiC6:372mAh/g-1)相比具有更高的理論容量,達3860mAh/g-1,然而,鋰金屬的使用存在一些安全風險,如鋰枝晶的沉積,這些枝晶穿透隔膜會引起內部短路。因此,研究人員探索了多種方法來防止枝晶化,包括使用t3D基質、電解質添加劑和固體電解質等。
在最初鋰枝晶形成的情況下,估計在高電場區域中發生的鎂離子還原會導致形成鋰-鎂合金,并由此抑制進一步的形態變化。如果反應可逆地發生,則鎂僅溶解并沉積在電解質和基底之間,而且,即使在長期循環中也不消耗鎂源,這與SEI形成的電解質添加劑是不同的。
研究人員主要研究了在恒定電位條件下,不同濃度Mg(TFSA)2存在的鋰沉積和合金化行為。雖然這種方法可以抑制枝晶的形成,但研究人員發現很難逆轉,可逆性在可再充電電池中是必需的。目前,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其他鎂鹽類型的優勢,并致力于改善與鋰相結合的鎂鹽電化學穩定性,使其更容易逆轉。
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種電鍍技術(platingtechnology)來解決問題,并最終實現緊湊型和高容量的電池。SusumuArai教授表示:“我們的目標是要顯著改善鋰沉積/溶解的可逆性,并實現至少1000次循環的穩定運行。希望電動汽車電池在充滿電的情況下,續航里程可達500公里。”
上一篇:鋰電池零下60攝氏度也能高效運行